连外行人都知道,手表里有发条和游丝,确实它们在手表里都是最重要的部件,共同的是它们还都是弹性元件。
发条提供能源动力,而游丝则是起保障有一个稳定震荡周期的作用。
要调整手表的走时精度通常有二个方法:
1、改变游丝的工作长度。
2、改变摆轮的质量。
后者在手表出厂的时候就已经定型了,所以一般只能改变游丝的工作长度,因此绝大多数手表里都有一个叫“游丝快慢夹”的东西。
早期的游丝快慢夹都做成一个可以打开也可以封闭的格框,这就是所谓的“游丝夹”,游丝从夹中穿过,“游丝夹”有内夹和外夹,外夹是可以左右旋动的,以便装入和取出游丝。
从钟表理论上讲,游丝内夹和外夹的间隙非常重要!这个间隙的大小对手表走时的等时性影响极大,要求越小越好。正是因为有“游丝夹”的存在,才使手表等时性能遭到了破坏,另外手表的位置误差也会增加,所以为什么有些大牌子的手表做“无卡度”游丝呢。叫“无卡度”是翻译的问题,传说中的“无卡度”实际上就是指无“游丝快慢夹”,像ROLEX和OMEGA的同轴手表都是“无卡度”的,怪不得它们的走时精度都那么高呢。
除了要求游丝内夹和外夹的间隙越小越好外,还要求游丝工作的时候要在游丝内夹和外夹之间左右“荡匡”,这样做也是出于提高等时性能的考虑,补偿擒纵机构对震荡器的影响。但是早期低频率的手表也经常有贴内夹游丝不“荡匡”的。游丝的有效工作长度实际上不在外桩上,而在快慢夹和外桩之间的某点上。
手表出厂后,游丝已经被精确的定长了,一般要求游丝外桩和游丝快慢夹之间有60度的夹角,以便保持游丝快慢夹调整快慢的范围是一致的。也就是说,游丝的外端曲线大约是120度。为了做到能比较便利和精确的调整游丝在内外夹中的间隙和“荡匡”,现在的手表机芯游丝外桩和游丝快慢夹都做成可以左右旋动的了,很方便就能调整好,这个在过去是不能想象的,这个改进我记得大约是在1980年左右。过去的游丝外桩是用个销钉把游丝固定在外桩上,通常游丝外桩上还有个V形槽,以便用外桩螺丝拧紧固定,装配起来麻烦着呢。而且“荡匡”和间隙的调整全凭手工技术,要“捏游丝”才行,看来技术的发展确实能消灭人的老技能,和那些常人所不能做到的技巧极限,一切都要向更高更快更准更方便发展。
其实手表游丝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应该动它的,娇贵程度仿佛就是人的眼珠子,而有些“中国式”的修表特爱鼓捣它。我见过太多的老手表,许多游丝都被破坏了原来的形状,残不睹啊!痛心疾首啊!游丝必须保证平和圆,游丝螺距要相等,外端曲线要和摆轮的轴心同心,老式的钟表维修却自诩以修复调整游丝为最高的“技术”,甚至还有盘游丝一说,严格的讲这样做实际是在搞“破坏”。
照片中的机芯为ETA 2892A2的,红色线所指的:为游丝快慢夹,为游丝外桩。为了区分,游丝快慢夹被做成黄颜色的,而游丝外桩被做成黑颜色的。它们都是装在用弹性配合的夹子上,两侧的平面可以用镊子夹住它做旋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