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0年10月5日,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工地上,施工人员正在挖地基。
当下挖到距地表0.8米的时候,突然露出了一个灰不溜秋的陶瓮,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千年的故事。
在这个陶瓮及其附近,考古人员一共清理出了金银器、宝玉珍饰等文物共计1000多件。
文物数量众多、种类繁复、工艺精美、保存完好著称于世,也是二十世纪隋唐考古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,后被誉为“何家村遗宝”。
经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北大的专家学者们研究,何家村遗宝的主人被认为是唐代官位显赫的尚书租庸使“刘震”,这一官职类似于国家税务总局局长,专事收税。
而遗宝的埋藏年代应在唐德宗建中四年爆发的泾原兵变中,刘震在逃离长安时匆忙将宝物留于地下。兵变平息后,刘震因为外逃反叛被斩首,而这批宝物的埋藏也随着他消失于人间,直到一千多年后被意外发现。
在这1000多件遗宝中,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枚“葡萄花鸟纹银香囊”。香囊外壁用金属银制成,呈圆球形,通体镂空,而在香囊内部有一个黄金质地的半圆形香盂。这样无论香囊怎样转动,香盂始终开口朝上,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。
当我隔着玻璃看到“葡萄花鸟纹银香囊”的时候,有一种强烈的亲近感。因为在钟表领域,也有和它工作原理完全一样的机械装置,那就是航海钟上面的“常平架”。
航海时代,海船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航海钟,因为通过航海钟上面的时间可以得知海船所在地方的经度,这对于漂泊在大海中的海船特别重要,关系全船人的生命。
为提高航海钟的走时精度,当时的人们穷尽了各种方法。除了革新擒纵结构这种修炼“内功”的手段,制表师们还竭力减轻外部因素对于航海钟的干扰,这其中就包括“常平架”。
“常平架”的原理很简单,它将航海钟体本身置于两个活动的圆环之中。因为地心引力的作用,钟体保持重心向下,无论船舶如何颠簸,表盘和机芯尽可能保持水平状态。
“常平架”在航海钟上可以说是标配,而在手表上却没有装载,直到复刻真力时Zero G表款的推出。
看到这枚Zero G时,立刻就会被它的外形所吸引,在其蓝宝石表镜6点钟位置有巨大的凸起,就像肥皂泡一般。
而在这个肥皂泡中蕴藏了极其精密的机械装置。复刻真力时将航海钟上采用的常平架缩小,并将机械手表最为核心的擒纵结构置于常平架上。这样,无论佩戴者的手腕如何放置,这枚Zero G手表的擒纵结构总是正面朝上、水平放置。
可能有的表友会说,常平架的原理不复杂呀!机械结构只是两个可以活动的圆环而已。没错,但如果将擒纵装置单独搭载到常平架上就难度不小。制表师们先要克服尺寸的限制,因为之前是整个钟表,现在只是擒纵装置。难度最大的地方则在于,除了要让擒纵装置安放到位,还得让擒纵装置和机芯的走时轮系保持不间断的能量传输,否则手表走时就会停止。
最终为了实现这一结构,复刻真力时在这个直径18.6毫米的常平架球体中采用了多达166个的零部件。
因为这枚Zero G手表内部的擒纵可以转动,所以有不少的表友将其称为“陀飞轮”。但从原理来讲,它不应该叫“陀飞轮”。陀飞轮是将擒纵结构置于一个360°旋转的平台上,以抵消地心引力对于游丝重心偏移而产生的误差。而现在复刻真力时Zero G手表却是将擒纵结构维持在水平放置的平台上,以减少外界的震动、颠簸对游丝的干扰,两者的手段并不相同。
而复刻真力时除了将航海钟上面的常平架移至到了这枚Zero G之外,还将芝麻链装置也一并使用。透过镂空的表盘,我们可以看见机芯内部像自行车链条一般的这根金属。
芝麻链常见于怀表,当年主要是为了解决高碳钢发条力矩衰减过快的问题。利用的原理就是“力矩=力×距离”,力是不断减少的,为了保持力矩的稳定,就要提高距离的量。随着金属材料的革新,发条释放能量的平稳程度已经在接纳范围内,所以芝麻链装置就被淘汰了。
当手表进入奢侈品时代,芝麻链那精细的链条作为“精密机械零件”却再次吸引大家。但芝麻链还有一个缺点,就是它的塔轮尺寸“感人”,会明显增加机芯厚度,进而降低手表佩戴的舒适感。
芝麻链的厚度吓人,不过在常平架装置面前就不算什么了。为了留出足够的空间,能让常平架360°地旋转,这款Zero G不仅将表镜的正面做成了凸起状,就连背面也是一样,可以说是“”。
就像陀飞轮手表在实际佩戴中不一定比售价2000块钱币的基础机械表走得更精准一样,这枚复刻真力时的常平架结构对于精度的提升也是在理论上才成立。
2000块钱能解决的事情,要再加141万币,然后效果不保证,只要“炫酷”!我想这就是“科学仪器”到“奢侈品”的转变吧!
表友们戴上手表之后,总会有一个下意识的动作,就是时不时举起手腕看时间。而当我戴上这枚复刻真力时Zero G,除了看时间以外,更夸张的是还会不自觉地晃动手腕,然后看表镜下面的常平架机械结构是如何保持擒纵结构水平的。
晃动一次还不够,旁边的人看见我在那里抖来抖去,像着魔了一般,都以为我有病.......
—END—